![]() | 區劃代碼 | 面積 | 簡介 |
沙市區 | 421002 | 523km2 | 沙市:春秋戰國時名江津,又稱夏首,是楚國都城郢的外港。唐時改名沙頭市,簡稱沙市,襲用至今。
沙市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西部,長江中游荊江河段北岸…[詳細] |
荊州區 | 421003 | 1043km2 | 荊州區位于荊州市西北部,東連沙市區,南鄰公安縣,西與松滋,枝江兩市交界,北靠沙洋縣和當陽市,長江貫穿境內,是荊州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信息中心,為…[詳細] |
公安縣 | 421022 | 2258km2 | 公安縣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邊緣,長江南岸,與三國古城荊州一橋相連,是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平原的連接板塊,素有“七省孔道”之稱。全縣國土面積2257平方公里,總…[詳細] |
監利市 | 421023 | 3460km2 | 監利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南端、洞庭湖北面。南枕長江,與湖南省岳陽市一橋相連;北依東荊河,與仙桃、潛江相鄰;西帶白鷺湖,接壤江陵、石首;東襟洪湖…[詳細] |
江陵縣 | 421024 | 1049km2 | 江陵,因“地臨江”、“近州無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長江荊江段左岸。江陵是古老的,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始置江陵縣,迄今已有2…[詳細] |
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421071 | 荊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詳細] | |
高新區 | 421072 | 高新區…[詳細] | |
紀南文旅區 | 421073 | 紀南文旅區…[詳細] | |
石首市 | 421081 | 1427km2 | 石首位于鄂南湘北,地處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結合部,既是“長江經濟帶”和“江漢平原鄉村振興發展示范區”的覆蓋縣市,又是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門…[詳細] |
洪湖市 | 421083 | 2519km2 | 洪湖市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東南端,東接武漢,南臨岳陽,系武漢城市圈觀察員城市,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成員單位,仙洪新農村試驗區建設主戰場,正在建設中…[詳細] |
松滋市 | 421087 | 2177km2 |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總面積223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92.3萬畝,共轄16個鄉鎮2個開發區,23.5萬戶,人口85萬,農業人口68.4萬。東臨荊…[詳細] |
地名由來:州以原境內蜿蜒高聳的荊山(因為古代滿山生長荊條(灌木),故名)而得名。
2023年4月,國家郵政局授予荊州市第三批中國快遞示范城市稱號
2023年4月,2023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出爐,荊州市位列第105名。
2023年3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全國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示范城市創建名單,荊州市入選。
2023年1月,交通運輸部公布“十四五”期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工程創建城市名單,荊州市上榜。
2022年,荊州市GDP總量為3008億元,位列2022年湖北省各市GDP排行榜第4位。
2022年7月,荊州市紀南文化和旅游集聚區被確定為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2022年6月,財政部公布2022年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名單,荊州市上榜。
2022年3月,荊州市被確定為2021年湖北省茶葉主產區。
2022年1月,荊州市被命名為2021年“四好農村路”建設市域突出單位。
荊州市轄荊州、沙市2區,江陵、公安、監利3縣,松滋、石首、洪湖3市,共有13個街道辦事處、102個鄉鎮、9個農場(管理區)。全市轄區面積140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67.77千公頃。2013年,全市戶籍人口661.01萬人,年末常住人口573.94萬人。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3.58%。全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4.93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19.09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96.2億元,增長13.5%;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19.64億元,增長10.2%。三次產業結構為23.9:44.7:31.4,第一、二、三產業分別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上升1個百分點和下降0.4個百分點。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8.34億元,比上年增長5.3%。其中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總產值分別為253.1億元、6.48億元、138.58億元和173.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7%、4.4%、4.8%和8.1%。糧食實現“十連增”,全年糧食播種面積584千公頃,增長1.6%;糧食總產量386.06萬噸,增長4%。油料產量62.75萬噸,增長9%。蔬菜總產259.12萬噸,增長4.9%。園林水果總產量44.88萬噸,增長5.6%。棉花產量達13.88萬噸,減少9.6%。生豬出欄499.15萬頭,增長5.2%;年末生豬存欄376.52萬頭,增長3.2%。禽蛋產量18.61萬噸,增長5.5%;家禽存籠6858.91萬只,增長9.4%。水產品養殖面積達159.3千公頃,增長1.6%;水產品總產量122.4萬噸,增長5.8%。油菜和淡水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市州第一。新增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突破4000家,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00.7千公頃。新增洪湖浪、小胡鴨等5個中國馳名商標,新增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9個,“荊州魚糕”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稱號。爭取水利建設、土地整理、農業開發項目資金31.6億元,其中水利建設投資21.3億元。
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0.49億元,同比增長13.9%。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1個,凈增153個。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107.63億元,比上年增長15.8%。輕工業完成增加值282.96億元,增長15.5%;重工業完成增加值247.53億元,增長12.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出0貨值81.77億元,增長9.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09.07億元,增長20.6%;實現利稅152.65億元,增長59.7%,其中利潤總額101.2億元,增長62.57%。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企業22家,福娃集團、中興能源、楚源集團分別達到82億元、75億元和70億元,拍馬集團突破60億元;納稅億元以上工業企業5家,白云邊酒業稅收達到6.66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019億元,裝備制造、高新技術、醫藥化工產業分別突破400億元、300億元、200億元。全市工業用電量55.9億千瓦時,增長10.6%。全年資質以內建筑企業203家,完成施工產值186億元,實現利潤7.59億元,稅金5.5億元。建筑單位新開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56.7萬平方米,招投標承包面積991.6萬平方米。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95.3萬平方米。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55.6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含房地產)1287.4億元,增長29.3%。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298.5億元,增長45.3%;民間投資967.5億元,增長23.7%。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投資36.03億元,增長48.6%;第二產業投資685.81億元,增長17.6%;第三產業投資565.57億元,比上年增長45.6%。其中:交通運輸業完成投資123.4億元,增長68.2%;房地產業完成投資179.32億元,增長80.4%;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完成投資87.1億元,增長51.8%。全市在建項目2290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822個。全年完成工業投資665.88億元,增長15.1%。全市10個開發區完成投資620.22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45.8%,增長28.9%。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740億元,增長51%。引進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80個,開工率達40%。華訊方舟、華中塑膠、珠江實業精密鑄鍛、長江液晶顯示屏、中聯重科專用車、恒信汽車產業園、江陵斯米克新型建材、監利永康五金產業園、松滋華群新材料、石首中陶地板、洪湖雪花秀化妝品等一批投資1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相繼入駐。
全市交通建設完成投資80.9億元。江南高速、洪監高速、潛石高速、公安東岳廟至卷橋高速、武漢城市圈環線荊州段等5條高速公路同步施工,荊松一級公路建設順利推進;荊州長江公鐵兩用橋開工建設,石-江大橋可研報告通過國家發改委咨詢評估;引江濟漢通航工程、荊州港涉外旅游碼頭、松滋車陽河綜合碼頭等5個港航項目基本建成。全年完成貨運量7883萬噸,貨物周轉量367.98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3%和17.5%。完成客運量10397萬人,旅客周轉量835831萬人公里,分別增長11.1%和14.7%。郵電業務總量35.6億元,增長9.1%。全市固定電話總數72.86萬部,下降3.5%;移動電話393.28萬部,增長6.4%;國際互聯網用戶75.35萬戶,增長17.3%。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8.26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155.35億元,增長20%。分地區看,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550.07億元,增長14%;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88.19億元,增長13.1%。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60.66億元,增長11.3%;零售業實現597.56億元,增長15.6%;住宿業實現4.3億元,增長10.6%;餐飲業實現75.74億元,增長13.2%。兩湖綠谷農產品交易額突破300億元。全市進出口總額13.66億美元,增長18.9%,其中外貿出口11.27億美元,增長22.2%。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1家,實際利用外資1.08億美元、增長20%。熊家?脊胚z址公園通過國家評審驗收,周老嘴紅色革命舊址群建成開放。全市接待國內旅游1850.9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10.94億元,增長21.9%。旅游外匯收入1653.85萬美元,增長1.6%。
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113.17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1.95億元,增長26.8%。全年稅收收入94.61億元,增長22.1%,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83.6%。國稅收入47.96億元,增長18.7%;地稅收入46.74億元,增長25.6%。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90.65億元,增長20%。其中,教育33.34億元,減少7.6%;社會保障和就業31.48億元,增長0.6%;一般公共服務25.36億元,增長21%;醫療衛生22.61億元,增長42.9%。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738.71億元,比年初增加279.77億元。其中單位存款余額512.14億元,比年初增加99.21億元;個人存款余額1186.42億元,比年初增加179.8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802.18億元,比年初增加155.7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416.77億元,比年初增加93.2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360.29億元,比年初增加54.48億元。漢口銀行入駐荊州,6家縣級農信社改制重組為農商行,連續六年被評為省“A級信用市州”。全市實現保費收入65.15億元,增長2.2%;各項賠付和給付支出15.81億元,增長38.1%。
年內新增校企共建研究中心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院士專家工作站7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5家、新增15家。引進高層次管理、技術人才81人。荊州市被授予“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稱號。全年共爭取國家、省科技項目無償資金達4900萬元,共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計劃量61項,其中國家級科技計劃量10項,省級科技計劃量51項。專利申請量達1499項,其中發明專利319項,實用新型848項,外觀設計332項,企業專利740件。專利授權量1000項。新建學校9所、改擴建學校131所。全市小學、普通中學招生人數分別為5.95萬人、8.45萬人,在校學生分別達到31.78萬人和25.62萬人,畢業生分別達到4.74萬人和9.72萬人。全市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6所,招生數為1.19萬人,在校學生為3.64萬人,畢業生1.68萬人;高校8所,招生數3.2萬人,在校學生11.35萬人,畢業生3萬人。全市共有文化事業機構176個,從業人員1214人。藝術表演團體6個,藝術表演場所4個,公共圖書館8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114.8萬冊。藝術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等群眾文化事業機構134個!靶√栕x書節暨全民閱讀活動”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年末全市有醫療衛生機構3304個,衛生機構人員數35437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5889人。全市擁有各類病床23447張。血吸蟲病防治順利通過國家傳播控制標準考核。
全市城鎮新增就業8.47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23萬人,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萬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全市社;鹗杖51.6億元,比上年增長4.3%。全市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參加企業保險(含鄉改)人員達90.17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0.95萬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已更名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230.6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31.29萬人,參加生育保險19.5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32.12萬人。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由人均每月1296元提高到1446元;城鄉居民大病醫保全面啟動并兌現賠付,住院最高支付限額由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全年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7萬戶,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4萬人,低保標準由每月340元提高到390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76萬戶,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0.21萬人,低保標準由每年1680元提高到1900元。保障性住房竣工18740套,發放租賃補貼1907戶。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706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9909元,增長13.8%。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3.1%,價格水平上漲3.1%。
區劃:湖北省·荊州市 |